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903/398174.htm"
人臉識別屬于人工智能入門級技術,它是基于人的臉部特征信息進行身份認證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由于進入門檻較低,應用領域較為廣泛,因此吸引不少企業進入人臉識別領域,據了解,僅國內就有30+家優秀企業強勢入局。不過,人臉識別企業競相推動人臉識別商業化應用的同時,也給公民身份信息泄露帶來重大隱患。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903398174.htm 人臉識別之價值 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商業化應用領域不斷擴張。2018年可稱得上是我國人臉識別技術全面應用的重要節點,如多個省市在高考中應用到人臉識別系統;大學校園開始將人臉識別應用到入園身份驗證領域;公租房安裝人臉識別系統等等,總體來看,當前人臉識別技術主要集中在金融、考勤門禁和安防行業,廣泛應用到公安、社區、機場、交通、金融等領域。無疑,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社會認同度的提高,人臉識別技術將應用在更多的細分領域。 不可置否,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確實給產業發展帶來重要價值,甚至可以說是顛覆了行業的傳統作業模式。對于安防領域來講,不僅為整個安防行業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也進一步拓展了新的發展市場。 人臉識別在機場安檢將發揮重要價值,據悉,內蒙古呼和浩特白塔機場于今日正式上線人臉識別系統,推動機場安檢由,人工驗證崗變為人工輔助驗證崗,旅客僅出示一次證件,即可全程靠“刷臉”輕松安檢通關,不但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同時也降低了機場人力成本,可謂魚和熊掌兼得。 在公共安全領域,人臉識別的應用更有顛覆意義,人臉識別技術配合人體特征、行為分析和事件分析,可將被動安防推向主動安防,在刑偵追逃、罪犯識別以及邊防安全等領域具有重要的實戰價值,比如,在視頻監控系統中嵌入交通事件檢測、人臉識別、違停抓拍及行人闖紅燈抓拍等模塊,并結合安防云和交通云,可大力提升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科技含量。 另外,由于其便利性,人臉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在智能社區或公租房中用作門禁系統及出入口控制。前不久,北京市住建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租賃住房轉租、轉借行為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納入北京市保障房建設計劃的公租房項目應全面采用“人臉識別”、智能門鎖等技術,實現非承租家庭成員不得隨意進入樓棟單元門。 信息安全需守護 毋庸置疑,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帶動了相關設備市場的迅猛增長。調研機構GenMarketInsights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人臉識別設備市場價值為10.7億美元,而到2025年底將達到71.7億美元,在2018年至2025年期間將以26.8%的速度增長。 但是,人臉識別設備應用繁榮景象的背后,卻隱藏著重大的信息安全隱患。近日,一則“AI+安防”企業被曝泄露250萬人身份信息數據的事件,不免令人唏噓,同時也給業界敲響警鐘,引發了人們關于人臉識別技術信息安全方面的擔憂和關于隱私等方面的道德討論。 在筆者看來,此次信息泄露事件的發生并非偶然,而是有著必然性,原因主要三點:首先,當前,我國個人信息的監控機制不太完善,執法權責并不清晰;其次,人臉識別需要一定規模的訓練數據來提升深度學習的能力,因此,人臉識別技術公司需要借助智能硬件、攝像頭等設備,征集和調用大量用戶的臉部信息,這必然涉及到用戶的隱私信息;其次,大部分企業都把關注點放到人臉識別商用規模化拓展上,往往忽視了對數據安全的投入,導致一些環節上面的安全防護比較薄弱。 毫不諱言,任何一種技術的發展應用,都會帶來一些問題和擔憂,由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引發的公民信息泄露,將會產生精準營銷、網絡詐騙等重大風險。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信息網絡安全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黃道麗認為,在數據泄露事件頻發的今天,關注個人信息的關聯影響比單純地確定“敏感”程度更為緊迫。 雖然,當下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是利大于弊,但技術的應用和信息安全的管理總是相輔相成的,國家政府需要不斷完善相應的安全監管機制,以規范企業的行為和流程,而企業在追求人臉識別便捷性和體驗性的同時,也需要對這類生物特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考慮攝像機產品硬件的安全防護設計,另外,也應從軟件的層面加強信息安全保護,以防患于未然。
關鍵字標籤:電子鎖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