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http://technews.cn/2016/12/18/botulinum-toxin-study-proves-possibility-of-remote-effects/
【Technews科技新報】肉毒桿菌素(botulinumtoxin)是一把雙面刃:它是世界上最毒的毒素之一,只要少量的毒素就會致人于死地;它也是微整形醫生的一項超級武器,借由醫生們的巧手,它幫助許多愛美人士重新擁有了年輕無瑕的容顏與體態,因此肉毒桿菌素被列為微整形四大天王之一。但也有些人施打了肉毒桿菌素后會有表情僵硬等不如預期的狀況,一般認為這與醫生的經驗與技術有關。但是較少人質疑是否是此藥品本身的特性所致。醫學上認為將極少量的肉毒桿菌素局部施打于病人想要改善的部位,它則僅會作用在施打部位的神經細胞。但早在2008年就有意大利的神經科學家對此觀念提出質疑,他們動物實驗的證據顯示,局部施打的肉毒桿菌素也可能會影響遠程神經細胞的功能。最近一篇發布在細胞報導(2016Aug,CellReport)的一篇論文,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科學家提出了明確的實驗證據,指出肉毒桿菌素會在神經細胞間穿梭。其中一名作者杰森博士(JasonVevea)以螢光蛋白標定錄影的技術,呈現出肉毒桿菌素于神經細胞內運送的影片。此外,他們也有證據顯示,原本獲取這些肉毒桿菌素的神經細胞,還會將此毒素傳遞給與它有聯絡的神經細胞,并影響這些細胞神經傳導的能力。而領導此研究的恰普孟(Chapman)教授說:我們還不清楚此毒素透過這種移動方式在體內究竟會跑得多遠,但我們的細胞實驗已清楚地證明,此毒素會在神經細胞內運送,并傳遞給其他的細胞。肉毒桿菌素原本被用來改善斜視、斜頸、腦性麻痹等,后來才運用于美容醫學,例如消除皺紋、局部雕塑臉型、除孤臭等;過程簡單快速,所以廣泛受到明星、富豪及愛美人士的青睞,是很夯的美容潮流,甚至偏頭痛也都可以用它來改善及治療,2015年全球銷售金額超過20億美元!而恰普孟教授團隊認為,如果能夠研發出不會在神經細胞間傳遞的改良型肉毒桿菌素,將有機會取代現有的肉毒桿菌素,提供醫生與患者更安全的選擇,商機無限!BotulinumtoxinstudyprovespossibilityofremoteeffectsLong-distanceretrogradeeffectsofbotulinumneurotoxinA.(首圖來源:百度百科)如需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賬號:Technews科技新報關于最新文章Technews科技新報跨足科技、電腦、移動設備與能源產業新聞的網絡媒體,為讀者提供各式實用資訊。LatestpostsbyTechnews科技新報(seeall)11月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暴跌20%,智能手機為何賣不動了?-2017年12月13日AI威脅避無可避,李開復說人類最后只剩兩類事情-2017年12月11日中國網絡廣告收入大幅領先電視廣告,數字營銷機遇與挑戰受關注-2017年12月07日未經許可,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違者必究。
關鍵字標籤:肉毒桿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