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紗|婚紗攝影|台北婚紗公司 - 專業婚禮顧問
    公司簡介   婚紗選擇   婚紗攝影   婚前保養   新娘秘書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 與大師對話|中外演藝行業專家聚焦“如何打造外向型演藝產品”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3g.163.com/news/article/DNDJTSG005340MHB.html"

圖|“2018演藝創作營銷大師班”大師小羅伯特.倪德倫半日潮:陳紀新老師,您一直提倡表演藝術與娛樂是兩個行業,應進行區別管理,當下演藝市場出現一批快時尚IP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和休閑性,同時也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您作為中國演藝行業元老級人物,對這些娛樂性、話題性強的演藝作品有何管理建議?陳紀新:首先,我覺得需要做引導。現在年輕人的欣賞程度不能由我們來評價。有些“輕娛樂”是比較短期的,但大眾市場也有消費需求。我認為娛樂主要不是為了灌輸教育,沒那么沉重。娛樂應給人帶來休閑時的快樂。我們要去做引導,分不同的文化層次來做,讓它健康成長,而且可以逐漸把年輕人的文化融入到國際環境中去。同時,媒體應該配合政府,做好輿論導向,多講講正能量。其實,不同文化層次的觀眾需要不同的文化娛樂方式。劉老根一定有他的市場,但不能把它當成國家文化娛樂的主流。曾經有外國演出商問我:“陳總,中國需要什麼樣的節目?”我說:什麼都需要,重要的是找對受眾群體。因為中國不同社會階層的消費觀相差很大。單一的文化娛樂產品能滿足所有人嗎?當然不行。所以文化娛樂的形式就應該多樣化,但不能跌破法律底線。那些低級的、血腥的內容我從來不愛看,我覺得人生短暫,應該多看看美好的東西。文化藝術也應該宣揚美好和希望,哪怕在特別困苦的日子。半日潮:這一點似乎在西方,尤其是美國市場,有更深刻的印證。陳紀新:是的。我們看到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主要體現的就是美國精神。而“美國精神”、“美國夢”傳達的核心思想就是獨立自由與開拓進取。無論你多么丑陋、貧困、不如意,只要努力奮斗,未來就會有希望。我們在十幾年前引進中國的《42街》就是講的這樣一夜成名的故事。要知道,美國人崇尚“個人主義”,他們認為你連自己都不愛,怎么可能去愛別人。其實這種“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源自其宗教信仰。他們認為:上帝用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再往里面注入開拓、創新的精神,從而改變世界。這種觀念是非常積極進取的。由于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和經濟環境與西方的差異性,我們與他們溝通起來會有一些障礙。我們擁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是一種優勢,但今天如何融入世界文化以及如何通過“一帶一路”輸出文化已經成為新的挑戰。如果能將歷史與中國年輕人在改革開放后的新生活結合起來,將會是很好的題材。回到你提出的問題,我想大家先不要排斥市場上這種“百花齊放”的現象,我認為這是文化發展的必經過程。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文化層次,不同的社會階層,提供差異化的、健康的文化娛樂產品。“走出去”、“引進來”面臨的挑戰半日潮:您曾經引進多部百老匯作品,包括2017年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的《金牌制作人》,您在劇目引進過程中遇到過哪些挑戰?最后是如何解決的?倪德倫:現在的引進(過程)比過去容易多了。據我了解,2017年,中國總共引進11部百老匯音樂劇。而在2007年,當我們首次在中國推出音樂劇《42街》(42ndStreet)的時候,中國市場上的百老匯音樂劇寥寥無幾。其實,在任何市場,引進任何一部音樂劇都會面臨一些挑戰。2000年,當我初次訪問中國時,最主要的挑戰是如何把百老匯介紹給中國觀眾。因為當時很多中國人不了解百老匯,對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一個品牌的存在有一些誤解。我的家族從事百老匯音樂劇經營長達106年,我認為前期教育和培植對進入一個新的市場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字標籤:表演公司預約